本文并非比较儿子或女儿养老的优劣,而是简述有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两户人家的日常生活。
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越来越觉得,这个病比癌症更可怕,毕竟癌症治愈活过五年期的大有人在。
(资料图片)
在我的熟人圈里,就有一个肺癌前患者,男性,当时医生诊断为中晚期之间,可现在过了十几年,人家活得好好的,头几年还只上半天班,后来也恢复了正常工作,当然他自己也很配合,戒烟戒酒,每天晚上走路锻炼。
还有一个胰腺癌前患者,女性,家里资产超五千万,当时托人在上海找了一流的专家治疗,手术后到现在也有十年了,除了注重饮食锻炼,还戒了染发,在家养养外孙,开心得很。
当癌症逐渐可以治愈、或延长生存期时,老年痴呆却依然不可逆。
A、陈阿姨
陈阿姨这辈子生了三个儿子,但和老公一辈子不和睦,常常两个人一起上街,在外面吵架后各自回来。
在她六十几岁的时候,老头过世,陈阿姨也没多少伤心,过了一阵,还面色红润有些胖了,按我们宁波人的讲法是因为“没人加气了”。
可好景不长,老头过世不到三年,陈阿姨被确诊为老年痴呆。
三个儿子商量后,由老二接去他家。老二在广州安家,女儿上大学,老婆内退,正好有空照顾婆婆。
在老二家居住期间,回过一次宁波,在宁波的老大老三两个儿子,还特地请了陈阿姨以前的老同事吃饭,希望老朋友相聚聊聊,可以刺激一下母亲的记忆。
当年我妈妈和她同一个部门长达十几年,回来后跟我说,陈阿姨完全不认识她了,她儿子一一介绍这是某某的时候,她只是目光呆滞地“哦……哦”应着。
那几天我妈妈一直在感叹“多少清头一个人,咋会变嘞格么……”
在广州老二家住了大约两年,病况越来越严重,不认人、不说话,而且还有别的病发,于是又送回宁波。
三儿媳在卫生系统工作,托人后,送入一家康复医院,说是康复,陈阿姨这种情况,哪里还能康复?就是等死了。
因为有退休金和医保,三个儿子再各出一部分,经济上没有问题。
我妈去看过她一次,回来跟我说,虽然不是植物人,差了也不远了,就穿了尿不湿床上躺着,有时插导尿管。
大儿子每天会做好饭菜送去医院,打成糊糊喂食。
陈阿姨能如此安静地等死,一是经济上负担得起,二是她本人已经失去了作吵狂躁的能力。
然而有更多的老年痴呆者是住在家里,他们家人面对的不仅仅是侍候病患的劳累和麻烦,还有走失的风险。
B、李阿姨
李阿姨只是一个称呼,实则她女儿的年纪都能做我阿姨了,李阿姨的女儿属于退休后再到我们单位“发挥余热”。
后来她母亲过世,办完丧事后才和我们说起,她母亲也是老年痴呆许多年了。
一开始有时清醒有时糊涂,老伴负责“盯人”以防走失,也负责两个人简单的饭食,三个女儿轮流回家,打扫卫生洗洗晒晒什么的。
李阿姨年纪越大,病情越严重,到后来基本在床上了,老伴也渐渐做不动了,于是女儿们给父母请了个保姆,因为需要洗衣做饭打扫加照顾病人,在前几年宁波保姆行情六千左右的时候,他们家的保姆是八千。
当时老俩口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九千多,付了保姆工资后所剩无几,三个女儿每人每月给父母一千,加上平时经常买菜过去,日常开销基本够用。
李阿姨过世后,老伴挺落寞,本来进进出出总还要到床前说一声“我出去一下”、“我回来了”,虽然李阿姨很少有回应的时候。
因为不再需要照顾病人,保姆也辞掉了,三个女儿老大三天,老二老三各两天回家照顾父亲,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在一天管一天吧。
据统计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大约在5%左右,这实在是一个很可怕的数据。身体健康的65岁老人,手中有退休金,孙辈已经上幼儿园,他们正是可以踏遍祖国大好河山,甚至环游世界的好时光。
一旦得上老年痴呆,自己绝望,家人累跨,人生一片灰暗。
单位里还有两个五十多的妇女,她们的公公都是老年痴呆,之前一个是会计,一个是老师,于是她们得出结论——知识分子更容易得老年痴呆,因为费脑过度,把脑子用伤了。
那个会计老公公的儿媳最大的愿望是婆婆比公公活得久,如果婆婆先走的话,公公就要轮到她“倒楣”了,因为她老公是长子。
另一个老师老公公的儿媳基本不去婆家,因为她公公大小便经常失禁,又不肯用尿不湿,家里经常臭哄哄的。
“阿拉老公三日两头过去,我是不去,臭也臭煞”,她这样讲。
唉,不求长寿,唯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