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之后:流离失所者和流离失所者营地”展览现场。
(相关资料图)
1月30日,在“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到来之际,为纪念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各方救济幸存者的仁义之举,联合国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共同举办“大屠杀之后:流离失所者和流离失所者营地”展览。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视频致辞。
在展览开幕式现场,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通过视频致辞。他说:“铭记大屠杀,我们就会认清自由、尊严、人性受到的威胁,包括在当今时代,自由、尊严、人性受到的威胁。今天,以及每一天,我们都要坚定决心,永远不再对邪恶保持沉默,永远捍卫所有人的尊严和权利。”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在开幕式现场致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上海接纳了约2万名欧洲犹太难民。上海人民和犹太难民患难相助、风雨同舟、共克时艰,一起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上海这座城市在参与对犹太难民救济事业的过程中,与世界产生了紧密的连结,发展出相互依存、携手共进的愿景,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说。
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卢沛赫在开幕式现场致辞。
“这个展览让人们再次回顾上海历史上最不寻常的故事。”开幕式上,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卢沛赫表示,自1940年代以来,人们被迫逃离家园的背景、地点和原因都发生了变化,但逃离带来的痛苦和重返家园的渴望却没有改变。“我们感激和铭记中国人民特别是上海人民当年为庇护和支持犹太难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展览中所讲述的故事和历史照亮了希望、尊严、人性,以及我们作为一个全球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即帮助有需要的人,无论是何人,无论身处何地。”
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卢沛赫(左)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右)为展览揭幕。
今年纪念日的主题是“家和归属”,展览围绕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创立及其各项工作展开,关注大屠杀幸存者战后如何在流离失所者营地开启新生活,拼凑过去的碎片,还原这段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记忆。
展览同时以小微视角聚焦大屠杀幸存者如何安置,以及文化、宗教、生活秩序的重建问题,通过展示各国人民伸出援手、抗邪扶正的感人事迹,体现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2022年,这一展览先后在联合国总部、奥地利维也纳国际中心和美国斯托克顿大学展出; 2023年,展览走进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从1950年成立至今,联合国难民署始终致力于为因战争冲突和灾难而被迫逃家园者提供保护,该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天,被迫逃离家园的人数高达1亿之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
“中国人民在1940年代通过多种方式为难民提供食物、衣服、医疗用品和庇护,多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人民对这项事业感到自豪、充满同理心。”卢沛赫说:“我们也很感激中国政府和人民选择继续通过联合国难民署来支持世界各地的难民,为我们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东非等地的行动作出贡献。”
(文章部分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刘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