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朱元璋曾在今浦口一带设置过香泉县
南京长江以北,老山山脉东西绵延,滁河川流不息。古镇汤泉,便坐落在老山北麓和滁河之间,是江淮之间风景迤逦的一处佳地。2007年汤泉古镇改为汤泉街道,现隶属于南京市浦口区,位于浦口区西北部,南与老山林场搭界,北临滁河与安徽省滁州市毗邻,西连浦口区汤泉农场,西南与星甸街道、东北与永宁街道接壤,是南京的西北大门。
历史上的汤泉便以温泉名胜、佛教名刹和南北要道而闻名,汤泉这个地名也是来自于老山山脉丰富的温泉资源。鲜为人知的是,汤泉还曾经设置过县一级的行政单位,即元末明初时短暂存在过的香泉县。
自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起,规模空前的反元农民军席卷全国。至正十五年(1355)初,濠州起义军朱元璋部自滁州南下,同元军激战多月,终于攻占了江北重镇和州(治所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兵锋直指集庆路(今南京)。六月,朱元璋率部在采石矶渡江,攻占太平路(治所位于今安徽当涂县),迂回包抄,各个击破,最后于次年三月攻克江南重镇集庆路。七月,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以应天府为根据地,正式揭开了问鼎天下、建立明王朝的历史序幕。
从西晋时期开始,老山北麓的汤泉古镇便长期属于乌江县管辖。乌江县为西晋太康六年(285)设立,县城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乌江镇,管辖范围大致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和和县一带。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开始,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向外发展时,需要在江北滁河和老山一带加强行政管理和军事控制,以屏卫应天府城(遗址位于今南京老城区)。因此,在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陈兵江北的时候,便将原乌江县汤泉镇赐名为香泉,并升格为县,属和州,将原来乌江县管辖的东半部分划给香泉县管理。第一任香泉县知县乃是香泉本地人士徐玲。香泉县的管辖范围同今天浦口区差不多,所以说汤泉街道是浦口区历史上第一处县城也不为虚。
等到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南北河山大都纳入明王朝版图后,香泉县城与应天府城中间隔着老山和长江,又不属于应天府而归和州管辖,其守卫京师的功能便逐渐下降,需要在长江北岸设置新的军政机构并扩大应天府在江北的地盘来填补江防,巩固京师。于是,洪武七年(1374),废乌江县,洪武九年(1376)六月,废香泉县,将香泉县的遵教、怀德、任丰、白马四乡与六合县孝义乡、滁州丰城乡共六个乡划到一起设置江浦县。江浦县由应天府直接管辖,新的县城也从老山北麓的汤泉向东南迁移到长江和老山之间的浦子口,同时在浦口设应天卫,加强江南龙江和江北浦口之间的军事防御。
由于江浦县城和浦口一带在明清以后的崛起,老山北麓原来繁荣一时的汤泉古镇逐渐衰落下去,自1355年到1376年,设置在汤泉古镇的香泉县仅存在了二十一年,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很弱,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建县时间短,于战事倥偬之际设立,而在新王朝建立后又迅速撤销,留下来的文献资源极少;二是建县面积小,人口少,局限于老山山脉和滁河东岸,历史知名度不高;三是汤泉一直都是古镇的规模,在王朝更迭时期短暂作为县城,缺乏营建,远不如周边滁州城、六合县城、全椒县城乃至被废为镇的乌江城历史悠久、历史遗存多。因此,后来明清时期《江浦县志》和南京的地方志对汤泉曾为香泉县这一段历史都完全没有记载。
不过,历史总留下了一点雪泥鸿爪。朱元璋任命的香泉县第一位知县徐玲的重孙张瑄在明弘治年间担任过南京刑部尚书,他是土生土长的汤泉人。张瑄在为弘治《滁州志》所作《叙》中,追溯了他自己的家世,包括曾祖父徐玲曾任香泉知县的事迹,这才将这座湮没无闻的历史传承下去。今日的老山青松翠柏,滁河滚滚东流,这段汤泉历史上的隐秘往事,历久而弥新。罗志